大年三十的晚上,虽然绝大多数国人,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新年之中。
但报社还是有不少留守人员,忙碌着第二天的报纸。
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自然是以三十晚上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主题。
其中报导篇幅最多的,除了小品与歌曲,就是《赤壁》宣传片了。
这种形式的宣传片,在国内港澳台不好说……但最起码在内地是例。
到了大年初一,报纸上关于《赤壁》的内容,不算特别多。
可到了大年初二就不一样了,有关《三国赤壁》电影的内容,一窝蜂的冒了出来。
很多在三十晚上看了宣传片的影评人、作家、电影人等等,纷纷写稿子投给了熟悉的报社。
在大年初二开始,霸占各大报社的头条新闻,各大周刊也开始纷纷报道关于李艺书拍摄的《三国赤壁》。
本身这部电影就充满了话题性。
一部影片总投资6。3亿人民币。
这个数字几乎是普通老百姓一辈子都不敢想的数字。
对比当下内地电影投资成本来说,不是简单翻了倍那么容易。
很多电影投资成本不过两三百万,好一点的合拍片也才千万左右。
李艺书这部6。3亿的大片,虽然看起来只是六十多部千万电影的合集,可电影市场规模就这么大。
不夸张的讲。
哪怕把去年一年的大6港台的票房算在一起。
都够呛能够让这部电影收回成本。
去年大6总票房1o亿。
香江那边的总票房数据,电影榜单上过2亿港元,算上杂七杂八不算卖座的电影,撑死了3亿港币。
而苔湾地区的票房市场,算成人民币,估计也就4-5亿的规模。
全部加在一起,不过17-8亿人民币。
按照一部电影三倍票房收回成本,如果这些票房全都算上,那《三国赤壁》倒是能勉强回本。
可这根本不现实。
这近一年的时间来,不少人都在好奇,李艺书集合了这么多国内有名有姓的大导演,花着6。3亿的投资,到底拍出了一部怎样的电影。
这么多的投资,能够回本吗?
无数的疑惑,不光是电影人,连带普通影迷,都对电影充满了好奇。
而如今电影宣传片出来了,还是在春节联合晚会这个全国上下都无比期待的舞台上播出。
那一个个画面,让影迷们为之沸腾,让电影工作者为之赞叹。
不少电影前辈,都在报纸上夸赞这部电影的优秀。
大年初三。
《民人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
“中國电影诞生已经有九十年的历史了,从过去的黑白无声电影,走到了如今彩色有声影片,从革命事迹,再到淳朴的工农联盟,直至8o年代的伤痕电影。
中國电影一直在进步着,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年轻导演,在这些导演之中,李艺书这位不足三十岁的青年导演,却是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