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单行本行的两周(二)
下午,燕京本地更多人知道了余切小说《大撒把》单行本已经行的消息。
这些人主要是高校圈的学子,他们尤其关注余切版本的“留学生”文学,他们最有需要,也最有时间。
燕京师范大学的校内书店,店内正播放前线火热的歌曲《十五的月亮》:
“啊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学生们聚集在书店门口来买书,从后往前看已经排成长队。自恢复高考以后,国内对原先未能出版的书籍进行了大规模的再版,书店成为年轻人扎堆的地方,这种时候每天都能见到。
营业员小徐并不觉得奇怪。
书店每天九点钟开门,七点钟开始排队。
有时候学生排队一天,只为了买一本托尔斯泰的《复活》,因为到了下午,一批刚刚到货的外国名著往往已经卖的脱销。
“同志,买什么书?”
“《许国璋英语》,咱这有磁带吗?”
教辅类书籍,确实是很火热的种类。
“磁带卖完了,《许国璋英语》还有一本。”
“行,我要了。”
营业员开出销售小票,学生拿到收款台交钱,然后凭小票回到柜台取书。“下一个。”
新的学生来了:“有《大撒把》吗?”
“还真有,中午刚进了十本书,我寻思这名字挺特别,就记住了。”
学生说:“买一本。”
“这书挺贵,两块零五分,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差不多……不对,《理想国》还便宜些,那个一块八毛。”
学生开了个玩笑:“我买这本书,就是因为听说它不是‘理想国’!”
下一个学生来了,要买的书还是《大撒把》。
再下一个学生,还是《大撒把》。
诶?
营业员觉得有意思了,很少见到一本书在大学生中这么受欢迎啊。
这往往是外国名家大作出来的时候,才能引的现象。比如一套《战争与和平》全四册,收藏版价格六十块钱,学生能为了这六十块钱存半年,然后打听到消息,蹲在书店门口等着。
接着,没有出现连续买《大撒把》的情况了。但每隔三四个人,总有一个点名要买这本书。
等到了这本书卖得还剩下三本的时候,营业员按照规矩报数:“今天到的《大撒把》还剩下三本~~”
正站在前面的人立刻宣布要把三本全买了。后边儿有人耳朵尖听到了,大怒:“你特么敢?你凭什么买光了?”
一时间群情激奋。只见到长长的队伍中,竟然分出来了约四分之一出来,得有十来个人,找前边儿的人算账。
谁敢独吞这本书呢?
于是剩下的三本《大撒把》单行本,只能根据先后顺序,一人一本这么卖出去。
随后,学生们开始聚集在书店门口换书看,比如拿一本《普希金文集》,去换一本雨果的《九三年》。当场换,当场看,天黑了就拿着各自的书离开,约定好下一次来看书的时间。
营业员小徐观察到,在今天,《大撒把》越了以往任何一部名家著作,表现出奇货可居的状态,有人宁可拿一套书换这一本书来看,做这种明显不划算的买卖。
他觉得师大书店虽然没有这本书,但新华书店还是有的,就建议学生去隔壁的五道口新华书店看看。这些学生立刻组成了自行车大军,长跑大军,一齐往五道口新华书店过去。
这个地方和师大只有一点五公里,一般来说新书的到货量也更多,但没有想到,五道口新华书店的门口排队的年轻人寥寥无几,更多的却是和他们一样,在换书看。
“你们才来啊?中午就没啦!来,换书看。”原来早已经没有《大撒把》的单行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