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撒把》依旧是那里最受欢迎的单行本。而且这里的学生看得更早,许多人已经看完了这一本书,有的人出哀嚎:“美国怎么会是书里面这个样子呢?usa,usa,她充满机会,对每一个外乡人都是梦之国!”
还有的人涨红了脸大喊道:“我悟了!美国不是原先讲的那么一回事!”
两三天内,因为无法买到《大撒把》的单行本,连载有《大撒把》的相关文学期刊被翻出来,也加入到了换书的队列当中。
燕京师大,燕京外国语,外经贸……一些留外名额多的学校,因为这一本书的单行本稀缺,在学生市场中,竟然形成了短暂的暑期“卖方市场”。84年是所谓的“下海年”,许多学生在这一年尝试做生意。
校园场地和学生宿舍成了“贸易中心”,留校的学生在这里摆摊设点,出售服装、书刊、饮料等各种商品。
贩卖书刊的学生敲锣打鼓:“谁要余切的新书?我这有一本,不卖只换,看完后得还我。”
隔壁学生是卖冰棍的:“你要换什么?”
“换什么都行,我看完了,我跟你说,单行本上的内容和连载本不一样,这上面增加了一些‘注释’,跟你说清楚了为什么美国人难以接纳我们……据说这是余切在燕大的一个演讲,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我看了之后都动摇了。”
“我用一根冰棍跟你换!”
“一根可不够啊,知识是无价的。”
无错版本在6Ⅹ9Ⅹ书Ⅹ吧读!6Ⅹ9书一吧一一本小说。六九书吧读
“那两根冰棍呢?”
“给,你拿去。”
正好,因为洛杉矶奥运会和中英谈判的缘故,港地来了一批《南华早报》的记者住在燕京各大学附近。他们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就去采访那些摊子摆到了学校外面的学生商人。
“你们为什么要做生意呢?难道是学业成绩不好?”
“我们成绩很好,只是念完大学也才七八十块钱工资,不如早点出来挣钱,还有机会当一个万元户。”
“你们现在最热门的生意是什么?”
一个佩戴大学校徽,身着女装的青年出来说:“原先最热门的生意是女装生意,我这里胸围到夏装通通都拿来卖,但是这两天最热门的生意不是我这个……而是一个余切的作家写的小说。”
“我听说有个姓刘的书摊贩子,买了上百本书,五块钱一本卖去给大使馆门口办签证的学生——赚了几百块钱呢。”
小说居然成为最受欢迎的商品!
这种事情港地人也经历过。写武侠小说的查良庸就在他们港地嘛,小说一出来了堪称万人空巷,一时间洛阳纸贵。
难道大6也出了个武侠小说家?
学生却说:“余切可不是写武侠小说的,他的书看了有用!他这本书是写留学的。”
啊?
大6人还懂得留学呢!
六年前,大6才重新启动留学计划,整个大6当前的留学人数估计都不如港地这个渔港,里面有巨大的信息鸿沟。
这些记者被吸引到了,满城到处找《大撒把》这一本书。
最后,凭借着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他们很快借到了这一本书。看了一晚上,对于其中的情侣分分合合,港地记者并不奇怪,在商业高度达的港地,早已经是马太效应——有钱的能公然有几个太太,而没钱的,只能寄望于娶港地之外的女性。
但这其中,对于“顾颜”这个忠厚、老实和幸运的人物,大家却都觉得喜欢。
有人从中看出了“上帝”的影子,上帝替所有人收拾了烂摊子,也得到了所有东西。
有人认为,这就是最传统的中国男性——这种男性形象,也出现在了六七十年代,港地经济腾飞时,他们的父辈身上。
“这确实是一部好小说啊!想不到竟然是大6人来写的!”
他们没有把这件事情写在自己的报道当中。因为他们的报道主要偏向于经济和政治上的大事件,《南华早报》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英文刊物。
但这种趣事还是流传到了港地的报刊界,《文汇报》和《大公报》先后以不同角度报道了这件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