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切已经成了明星,他彻底在燕京的文学圈出了大名。
不论到了什么地方,都有人拿着书来找他签名。尤其是他在书上印了照片,他又长得很有辨识度,以至于原先不认识他的现在老远就能认出来了:“余切?余切啊!你,你是余切老师!”
崇文门外东兴街51号,《十月》杂志社。
张守任给了余切一批新到的读者信件,因为数量有几百封,太多了,张守任拿不过来,就让余切自个儿开车拿回去。
《十月》编辑部现在忙得起飞,张守任说:“几十个编辑合用一个电话,大家挤在一起,一个屋子装了六七个编辑,我就一张桌子,信多得没地方放。”
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张守任连下脚的位置都没有了,他桌底下全是垒起来的信。
张守任道:“因为我们缺乏纸浆,现在连作者、读者的来信也都扔了。张贤良的、王濛的,屈铁宁的……手稿,通通扔掉了,拿去造纸浆,非常可惜。你的我留着的,因为你要求自己的手稿必须留着。”
这年头的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手稿的价值。未来一张名作家的代表作手稿,一张纸就能以数千元来计算,比作者当时赚的稿酬还多得多。
当然,如果打字电脑出来了,余切肯定要和马识途一样,用打字代替写字的,那是六七年后,恐怕他已经不太在乎钱财了。
余切问张守任:“京城出版社的纸浆已经到了极限了,这五十万册还不够用的话,后面怎么办呢?”
“——那只有请来其他出版社了,只是没到万不得已,我还是希望自己来消化的。你的单行本价格贵,页数相对少,虽然是精装的,印刷厂却有的可赚……因此,很多出版社都找我们请求印刷。”
张守任说到这里眉飞色舞:“纯文学本来是一个浪费钱的事情,吃力不讨好,你居然把这搞成赚钱的事情了,也多亏我们杂志社有了你。”
无一错一一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读者是用脚投票的。许多名家大作因为故事性不佳,销量并不好。巴老的《家春秋》去年一共卖了四百多万册,已经是国内小说的当年度销售冠军。
余切问张守任:“我原先小说也到了期刊上,为什么没有这一次反响那么大?”
张守任找了个英雄牌钢笔,在纸上画了两个圆圈,一个很大的,一个很小的。“这个小的就是我们文学期刊的真实读者,在文学的黄金年代,可能全国有个数千万、两三亿的读者看过文学,这很了不得了。”
“但是人人都要看书。庞中华的字帖一年卖了七千八百万册,十几个印刷厂来帮他印刷,他是不是比全中国的作家加起来还厉害呢?不尽然。”
“销量是一个趋势,它也不能完全代表这个人的才能。但你出了单行本之后,扩宽了你的受众。如果以后总是卖的好,你都能像巴老那样……当你的小说还在写的时候,已经预定了去哪里出版。”
张守任这么一说,余切已经感觉他说的那种时候不太远了。
“轰轰!”
“张俪,陈小旭,上车。老规矩,一人一盔。”
晚上,他又去《红楼梦》剧组,接张俪和陈小旭回四合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