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斓来到此地,转瞬已近两月。回想初来时,她身无分文,一无所有,唯有满腔热血与一颗济世之心。幸而天道酬勤,靠着自身不懈奋斗,如今她已拥有了自家的小型医馆,药铺和学校也初具雏形。
最初,她只有一个飘渺的理想,可一步一步走到今日,卫斓发觉她想做的事越发具体,越发清晰,那理想也如破土的春笋,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近日里,她上午忙于看病,下午便给长沙府的数十个稳婆进行培训。她思忖着,稳婆只是医者大军中的一小部分,这世间还有许许多多的大夫们,他们或技艺精湛,或尚缺火候,若能将他们聚在一起,加以培训,那该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于是,她暗下决心,下一步,定要积累资金,扩大医馆的规模,招聘更多有志于医道的大夫,如此便可接诊更多病人,让更多的人得到救治。她还要单独开药铺,售卖自家制备的医疗耗材,从选材到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这般既能提高医疗用品的质量,又能保证用药的安全与有效。
并且,她还要开医学院校,统一进行培训。她深知,中医庸医多的这一劣根性,究其根源,便是因大家多是父传子、师傅带徒弟,师承过程全凭师徒二人,或在诊室观摩学习,过程不透明,学习不正规,师徒二人水平如何,全凭天分与悟性,从而导致质量参差不齐。在大明,虽有太医署等官办医学教育机构,但规模有限,且各项设置不全,难以满足广大民众对医疗的需求。
若她有这个能力,她要改变现状,通过集体传授、统一培训,规范中医教育,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系统的教学体系,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从医德医风到人文关怀,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中医人才。只有资格合格的,才能发放合格证,持证上岗,如此一来,便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医医疗质量,让中医这颗璀璨的明珠,不再蒙尘,真正造福于百姓。
卫斓伫立在小桥之上,冬日的寒风轻抚过她的脸颊,却也吹不散她心中那股热忱。她凝望着桥下,冬日的小河依旧潺潺流淌,河面上漂浮着几片薄冰,几艘小船穿梭其间,船上的人们忙碌着,或搬运货物,或交谈嬉笑,热闹非凡。这番景象,让她想起了《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虽是冬日,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正当卫斓思绪飘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耳畔突然响起了一阵轻微的“扑通”声。她下意识地转过头去,只见一男子和一小厮正从身旁经过,而地上留下了一个精致的荷包。她弯腰拾起那荷包,仔细端详,只见其刺绣精美绝伦,布料触感顺滑,上面还绣着一个独特的符号。
她抬起头,目光追随着那主仆二人的背影。他们已走到不远处,打头的男子身材高大,气质不凡。他身着一身深色锦袍,袍面上绣着精致的暗纹,显得既低调又奢华。腰间系着一条同色的丝绦,更添几分雅致。头上戴着一顶黑色的软帽,帽檐微微压低,虽遮住了半张脸,却依旧难掩他那俊朗的面容。
卫斓快步追了上去,声音清脆地喊道:“公子请留步!”她双手捧着沉甸甸的荷包,“这是您的吗?”
朱慈煃回过头,目光落在那个身着朴素的女子身上。她的眼睛亮亮的,眼神中满是真诚。他微微颔首,示意小厮朗月上前。
朗月得令,接过荷包,满脸感激地说道:“敢问姑娘如何称呼?”
卫斓微微一笑:“我姓卫。”
朗月从胸襟里掏出几两碎银,递到卫斓面前,语气诚恳地说:“多谢卫姑娘,此乃我家公子答谢之意。”
卫斓轻轻摆了摆手,婉拒了银子,“不用不用。”她转身径直往桥的那端走去,心中想着自己的医馆和未来的计划,嘴角带着一丝浅浅的笑意。
朱慈煃目送着卫斓渐行渐远的身影,心中涌起一丝莫名的悸动,这女子的单纯与直率让他印象深刻。朗月见主子这般神情,忍不住开口道:“大王殿下,这姑娘真是奇怪,捡到了荷包主动归还,答谢的银子也不要,真是少见。”
朱慈煃点了点头,“确实是个奇特的姑娘。”
回到吉王府,朱慈煃步履轻快,心情却难以平静。卫姑娘那清澈的眼神、灵活的身姿,如同一幅画卷在他脑海中反复展开,让他愈发难以忘怀。他停下脚步,转身对朗月吩咐道:“查一下那位姓卫的姑娘,看她有无婚配,再把清风叫来。”
朗月对主子的脾性了如指掌,一听这话便知主子又动了什么心思,忙劝道:“殿下,前不久您才纳了新妾,若再添新人,大王妃那边怕是……”
朱慈煃不耐烦地白了他一眼,挥了挥手,“多嘴,你只管去查探便是。”
朗月叹了口气,心中暗自琢磨:卫姑娘啊卫姑娘,你今日捡了个荷包,没成想竟捡了个夫君,这下可真是福祸难料了。
朗月领命退下后,清风很快便来到朱慈煃面前,躬身问道:“殿下,有何吩咐?”
朱慈煃盘着手掌中两个核桃,缓缓说道:“买一副‘凤舞九天’白玉手镯,那白玉质地温润,雕工精细,寓意吉祥。”
清风微微点头,应道:“清风明白。”
朱慈煃接着吩咐道:“把刘妈妈叫来。”